举高高被送急救,这几种亲子活动太坑娃,速查你家玩过几种?
同城信息网:转摘自亲宝宝育儿http://p5.itc.cn/q_70/images03/20200906/bd8ff981e14745439310b4cafc8eb5af.jpeg
亲子游戏黑名单
慎用!
来源 | CC爸妈
(ID:cc-bama)
宅家如何带娃玩,可能是众多“老父亲们”(爸爸、爷爷、姥爷)一个大难题。
为了陪玩使出浑身解数来博娃一笑,咋样才能“争宠”呢?
那就得来点老母亲们做不到的——高难度的动作。
什么举高高、转圈圈,骑大马各种“杂技”动作,娃被哄的开心得不行,哄娃人也因为娃兴奋获得极大的满足。
可是,有些游戏虽然玩得开心,“小时候都这样玩过来的”,却可能会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
下面C妈来给大家总结下几个被列入黑名单的危险亲子游戏,这些游戏再喜欢,也尽量别玩了!
来看下这些动作是不是格外熟悉啊!
1
飞高高
动作:抛起-接住
http://p6.itc.cn/q_70/images03/20200906/9dfd92734f224c19a0c545cced79f74c.jpeg
这个估计是家里常出现的排行榜第一名的游乐方式。
下班回到家,看到可爱小人,不由自主地就想着好好疼疼,抱在手里举起落下,小娃咯咯咯的笑,或者更是有力气担当者,直接抛接,起飞、降落......
刺激不,刺激!小的时候我也愿意被这样折腾,刺激并愉快着。
虽然表面上看着挺有爱的互动,但其安全隐患也是真实存在的。
CC小的时候,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逗小孩玩也是从老一辈那儿看来的,C爸就特别喜欢这样逗CC玩,CC也特别吃这一套。
但是,有一次玩得忘我的时候,起飞的有点力气大,差零点毫米一脑袋就要顶到挂在墙顶的灯上了,吓得CC直闭眼,同样也吓坏了我们,赶紧停下。
意识到危险之后,这个互动就在我们家移入黑名单了。
后来,看到很多类似的新闻。
http://p8.itc.cn/q_70/images03/20200906/c26b607543504ba48bd3fd7da2bd77e2.jpeg
一名3岁的女童被爸爸举高高,举起女儿的时候已经接近天花板了,但是父亲没有注意到头顶正在运行的吊扇,被屋顶扭转的电扇削伤头部,导致颅骨凹陷性破坏骨折。
http://p3.itc.cn/q_70/images03/20200906/331b1c1aca64469ebb2d6457ebf72c8a.jpeg
所幸的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急救,孩子保住了性命,也进行了进一步治疗。
有的人说了,我玩的时候,环境注意点不行吗?
行,但是我也劝你快停止吧。
因为抛、接、抛、接......
这很容易导致娃颈椎脱位,而且孩子的头部一直晃动,可能造成“婴儿摇晃综合征”。
孩子和成年人最大不同就是他们的身体发育还尚未成熟,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脑组织小于外面的颅骨组织,而且漂浮在脑脊髓液中。
http://p4.itc.cn/q_70/images03/20200906/52adc870f91c4bc09dc1edabd82d690c.gif
孩子被迅速地向上抛、向下落被接住的过程中是个自由落体的过程,因为受重力加速度的影响,速度会改变,会对孩子的头部产生瞬间激烈冲击。
由于惯性,大脑内组织就会发生碰撞,向前:大脑内组织撞到前侧头骨;向后:大脑内组织撞到后方头骨。
严重点的话,还会导致脑瘫、发育迟缓、智力障碍。
还有就是,因为速度快,如果家长要稳稳地接住,就需要增加力量,更紧地夹住孩子的身体,这也将会是个“压力”,对孩子的脏器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娃爱玩的话,那一定要注意环境是否安全,动作也要缓和,不要过于激烈。
2
荡秋千、转转圈
动作:拉着娃的胳膊荡起来/转圈圈。
http://p4.itc.cn/q_70/images03/20200906/a6455807b2124d1dba195655ed306bf9.jpeg
这个动作也是要放进黑名单的。
四岁前,孩子的肘关节对照松弛,一旦手臂被过度拉扯的话,就很有可能出现肘部拉伤、 脱位等严重后果。
尤其是拉的时候,由于地心引力,娃的手臂是直的,这样更容易脱臼或桡骨头半脱位。
http://p9.itc.cn/q_70/images03/20200906/7b22ae73190a481b8be5946f6aa0c8fb.jpeg
而且,如果娃小的时候很难立马发现,一般宝宝会大哭,但是哭完之后,就跟没事人似的,没什么异样。
只不过是胳膊没办法抬高,手臂运动(接、拿)的时候会拒绝用那只手。
C爸的骨科同事说,经常能接到手臂桡骨头半脱位或脱臼的宝宝。
有因为脱衣服的牵拉胳膊造成的:
http://p6.itc.cn/q_70/images03/20200906/b5eb666000174283852bd47261e8cc1e.png
有因为孩子走路跌倒,大人突然拉胳膊,想阻止孩子摔倒造成的。
有些时候直接摔倒可能没多严重,反倒是猛拉住会坏事。
还有的爸爸妈妈喜欢拉着宝宝,做一个向上牵引的动作:
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却很容易造成宝宝们桡骨头半脱位。
所以,平时脱穿衣服、拉拽宝宝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拽的太直,可以保持宝宝的手臂弯曲,这样遭到意外拉扯的时候缓冲的余量也就越多。
http://p9.itc.cn/q_70/images03/20200906/8521ed97949446ff82d330cafde724d8.jpeg
3
骑高马,又名骑马脖儿
动作:骑在家长的脖子上,高处远眺!
http://p8.itc.cn/q_70/images03/20200906/7191d48a972946d6805bbe39ba2f6389.jpeg
△国民舅舅陈伟霆也是这样和大外甥玩
这个游戏有很多叫法,但是玩法却差不多,无非就是将孩子架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家长用手抓住他的双手或者双脚走动跑跳。
就这么看着,你不觉得会很危险吗?你确定娃会老老实实地坐在上面吗?
如果家长撑着孩子的手滑了,如果孩子因为兴奋,一旦向后仰,那么就会很容易导致颈椎的受损。
再往严重点说,如果孩子栽了下来,没接住的话,那最先着地的肯定就是头部了,什么磕碰、擦伤、脑震荡那都是轻的。
曾经就看到过这样一个新闻,在玩骑大马游戏时,1岁孩子不慎从父亲肩膀跌落,一度陷入昏迷。
http://p6.itc.cn/q_70/images03/20200906/555f4e531fed46e4881c105674c3a788.jpeg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对这个提醒是不屑的,觉得作为成年人自己完全有避免这个风险的“力量”。
但你真的确定吗?
孩子活跃起来「重心不稳失去平衡」的瞬间总是来的猝不及防。
就像报道过无数次的“扶梯事件”,这关乎的根本不是大人的“能力”问题。
http://p3.itc.cn/q_70/images03/20200906/e11c93a1e83a407a880fd652e37f6614.gif
4
拔萝卜,长高个儿
动作:双手捧住孩子的脑袋,用力将孩子提起。
这个互动,小的时候我们也经常被“祸害”:“来,我给你拔拔萝卜长长个儿!”
但是,真实的体验就是,脖子勒得怪难受的,一点都不舒服。
而且,注意它不长个儿!!这跟揠苗助长没啥区别,还可能伤害到孩子的颈椎脊髓。
因为家长在做拔萝卜游戏的时候,捧住孩子的头时,会给颈椎一个向上的牵引力,头部被动地被拉了起来,宝宝的脖颈和脊椎都可能会受伤。
一个真实的案例:
郑州的一个小男孩,和叔叔玩“拔萝卜”游戏玩得正兴奋时,却突然大哭不止,说脖子疼,经过医生诊断后,男孩的颈部脊椎损伤,最终确诊为瘫痪。
这些亲子互动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当然可能是万分之一,可是万里有个一,谁知道你是第几个呢?
除了亲子互动,还有些逗娃的方式,也需要注意。
http://p1.itc.cn/q_70/images03/20200906/5bcae24bf53b4c5ba78e24a0e55be59b.png
5
揪JJ
动作:揪娃的小JJ来逗弄孩子。
这个逗娃动作也是真的让老母亲们的三观碎一地啊!
但是总有人喜欢开这种玩笑,喜欢在男宝的小JJ上摸一把或者捏一捏。
小JJ是娃最最最最娇嫩的一个器官了,如果大人再没个轻重缓急,用力不当,劲儿大了,把娃弄得生疼不说,而且,大人手上的细菌非常多,要是传染给宝宝,那可是要受罪的啊!
还有就是触摸小JJ时,宝宝的生殖器官受到刺激,很可能会使宝宝养成爱摸自己JJ的习惯,或者模仿大人去揪别人的,岂不是坏了事。
6
张口接物
动作:让孩子张开口仰着头,向其内投花生米或豆子,投一次吃一粒!
http://p3.itc.cn/q_70/images03/20200906/352857ea80c146f48456563ba92dcc5c.jpeg
吃饭的时候,有的大人为了逗娃,就会往娃的方向抛投豆子、花生米等小的食物,让孩子去接住吃掉。
你确定你不是在喂小狗,这是娃,好不好!
如果成功接住,没事那还好。
要是在仰着头又笑又吃,不小心呛入了气管或者噎到,那后果不堪设想了,轻则嗽,重则窒息。
你说何必呢?
不光是小孩,与大人来说,这项耍宝活动也是不推荐的。
7
捏脸蛋
动作:用手捏仅有不到巴掌大的娃娃脸。
这个逗娃很多人都会忽视,因为喜欢孩子不管是自家的还是别人家的总是忍不住捏捏娃的脸蛋。
捏脸不是什么危险动作吧,这总可以吧!
请停下你伸向娃脸的“魔爪”,这种逗娃也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孩子。
我国《儿科学》和《儿科护理学》介绍: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唾液腺薄嫩,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口腔黏膜易受损伤和发生局部感染。
因此家长捏孩子脸蛋,可能会伤害到唾液腺,导致孩子口水过多分泌,变成一个口水娃,护理不到位再来个口水疹,自己娃受罪。
http://p0.itc.cn/q_70/images03/20200906/a446e23477c147bfa9ced7bd1f556b0f.gif
这几种亲子互动和逗娃是不是感受小的时候都玩过?很多人都觉得危言耸听,咱们小时候不也这么过来的,也没见谁出问题了。
但不能因为几率小,就选择无视。很多问题发生概率很小,但即便只有万分之一,摊在一个孩子身上,也是一个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家里有这样队友的,也可以“手滑”一下,转给他们!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养娃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原文地址:https://www.sohu.com/a/416753489_650622,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我觉得我老公是亲生的,我家是o型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