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有方| 在帮孩子 抗挫 这事儿上,我们真是漏洞百出
同城信息网:转摘自张老师育学堂文 | 宿子依
美国艺术治疗协会认证
大陆地区唯一注册艺术治疗师
纽约大学艺术治疗硕士
很多孩子遭点挫折,就觉得自己不行了,甚至情绪崩溃。家长处理不好,其实只会让孩子挫上加挫。
抗挫折能力不足,背后有哪些心理需求?如何在孩子遇挫时,给予有效支持?
艺术治疗师宿子依老师,讲述了身边孩子的真实故事,也给出了具体建议。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开启建立心理韧性的第一步。
http://q6.itc.cn/q_70/images03/20250122/943eb427471844bfabebd926c0ad3389.jpeg
我遇到过一个5岁的男孩,练习大提琴时,只要出现一个错音,他就会拿琴弓狠狠地打自己的头;还有一个女孩因为没考进重点班,就出现了厌食症和自残行为。
但我也见过一个4岁的孩子,虽然堆的积木城堡总会倒塌,他却一点也不生气,反倒笑着说,“哇!又倒啦!你猜我下次能堆多高?”
为什么孩子之间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呢?抗挫折能力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01
什么样的孩子难以抵抗挫折?
抗挫折能力指,个体从压力和挫折中恢复的能力。作为一种自我调控能力,抗挫折能力包含对 不适情绪的忍耐力,以及 实现长期目标的毅力。
抗挫折能力弱,是个对照笼统的说法,具体表现分为 容易闹情绪和 容易放弃。我们发现,在生活中两者会同时发生。缺乏抗挫折能力的孩子更加敏感、脆弱,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甚至抑郁症状。
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经历过各种磨难和创伤,依然能够自尊自信,健康长大;也有另一些孩子,他们在面临挫折时,往往会情绪崩溃,很久之后才能重建信心、希望和安全感。
现在,请你想一下,什么样的孩子难以抵抗挫折呢?
首先,被溺爱、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会抗挫折能力弱。
看着孩子跌倒,你一定很难受,但如果你每次都保护ta、帮ta解决问题,就是在重复传递给ta一个信息:“我不认为你有能力独自应对挫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会因此降低,不再主动尝试。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我们对自身能力的信任感。父母的这种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经历挫折的机会。他们无从锻炼抗挫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无法树立自信,去迎接挑战。
其次,自恋程度高的孩子,容易在受挫后暴怒,继而极度沮丧。
家长的过度赞扬、视孩子为“天才”“高人一等”,会让孩子发展出过度的自恋。这样的孩子爱表现,喜欢成为焦点,极力在竞争中赢过他人。很多能力优秀的孩子属于这一种。他们会很努力地做事,力图做到完美,他们也经常胜利,但是他们的自恋是不稳定的,一点点挫折都会使他们的精神极度痛苦,甚至濒于崩溃。
一般来说,他们自我效能感对照高,在情绪平息后会拿出毅力,咬牙再来。争强好胜的他们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比拼胜利中巩固自己的自恋。如果他们智力出众,这样的模式会把他们塑造成“别人家的孩子”,也就是人人羡慕的优秀学生。
但是,他们这一套靠成绩拔尖来避免挫折的方法终究是危险的。因为,他们会不断上升,做越来越难的事情,遇到越来越优秀的对手,总有一天会走到悬崖边缘。那些读到名校博士不堪压力自杀的,差不多属于这一类型。
另一方面, 被忽视、被过度侵入、被不稳定评价的孩子都有可能发展成高自恋的人。这里,被过度侵入,是指受到太多来自家长的心理操控、强求和管制。
抗挫折能力,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中建立起来的。所以,抗挫折能力弱,归根结底和小时候受到挫折的总量有直接的关系。
婴幼儿期 受到挫折太大,大到创伤的程度,孩子很可能发展出高度自恋,继而挫折引起自恋受损,最后就是狂怒和情绪崩溃。
婴幼儿期受到挫折太小,小到生活在童话世界,几乎脱离了现实,一旦家长无法再替孩子挡住挫折, 童话泡泡被残忍撕裂,ta也会震惊甚至退缩、放弃。
http://q3.itc.cn/q_70/images03/20250122/64c5f3cab53e4c16bbfb06a07702d28e.jpeg
所以,很棒的抗挫折能力一定是在适度的挫折经验下获得的。也就是说,既不能完全没有挫折,也不能挫折太大。
有些家长可能想,有没有必要有意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让ta吃些苦头?其实,整个婴幼儿期的长大都是充满挑战的,孩子需要不断获取和练习新的技能,只要家长不是过度保护,替代生存,对于一个那么弱小的孩子来说, 这个世界挫折无处不在,没有必要有意制造。
孩子6岁以前,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稍微鼓励一下ta积极探索,自己解决问题,就可以提供足够的挫折了。在他们克服不了的时候,家长需要随时提供帮助。
孩子再大一些,探索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也更大的时候,可以提供一些类似于童子军之类的探索加吃苦的项目。鼓励孩子持之以恒地学习一项技艺,也算是一种吃苦锻炼了。另外,学龄期的孩子本身就面临着学业中与同龄人的竞争。在所有有意无意的挫折“训练”中,家长始终充当一个安全的、接纳的怀抱,给孩子一种即使跌落也不至于万丈深渊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抗挫折能力强的孩子,往往拥有“长大型思维”。
“长大型思维”和“固定性思维”这两个概念,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萝·杜维克在研究学生面对失败的态度差异时提出的。她发现,一个人对于学习和智力的看法,直接影响着ta的动机和积极性。
具有“长大型思维”的人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投入精力来提升的,不是固定的、天生的,他们会把失败看作是通往成功的过程,积极乐观地面对挫折。而固定性思维的人在面对失败时,会将它归结为自己缺乏基本的能力,并且这一点永远也不会改变。
02
孩子遭挫,怎么给予有效支持?
在我的来访者中,有一个叫敏敏的女孩,她总跟自己的小失误过不去。比如,她写作业经常要到夜里12点才能完成。因为只要有一个字出错,她就要重新开始!弹不好钢琴时,她也会变得急躁,有次甚至有意把额头撞在琴键上。
被别人否定是敏敏最受不了的事。她有唱歌天赋,回忆起上学期在学校表演独唱的时候,她跟我说,“那次表演太棒了,我开心了好久,我是最棒的!”但今年,老师安排了别的小朋友表演。敏敏很难过,她拿出在舞台上唱歌的自画像,在自己身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通过和敏敏妈妈的交谈,以及观察母女间的互动,我发现,敏敏妈妈性格强势,职场中叱咤风云的她,对女儿的控制欲也很强。她经常会这么说,“字要按我教你的那样写;把作业再检查一遍,不要又犯昨天的错误。”看到敏敏因为节目落选而难过时,妈妈是这样安慰女儿的:“没事,下次唱得更好就行了。”
http://q7.itc.cn/q_70/images03/20250122/b982a6ede979499ea9661b697b9d46c3.jpeg
钢琴弹错了就撞头,这种自罚行为,其实是孩子向父母求助的信号。她在表达,“我处理不了这些挫折”。那么,妈妈的安慰起作用了吗?妈妈说:“琴弹得不好没关系呀,有必要去撞头吗?”这会让敏敏认为,“妈妈不接受我的感受,我的感受是不对的”。
孩子的情绪一旦没有得到共情,失望和沮丧感就会进一步增加。妈妈说“下次唱得更好就行了”,会让敏敏觉得,“妈妈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我必须做得足够好。妈妈才会开心,觉得我好。”
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敏敏的作品和创作过程,也时刻展现出她对自己的高要求,或者说,是被她“内化”了的妈妈的高要求。她只选自己熟悉的铅笔,不去碰小朋友都喜欢的油画棒或者颜料,因为她害怕色彩“弄脏”画面。
艺术治疗中,孩子们对于艺术材料的喜好各不相同。艺术材料被分成“易控的”以及“表达性的”,它们就像是一张色卡上的两个极端。从“易控的”一端到“表达性的”一端依次是铅笔、彩铅、蜡笔、油画棒、水彩笔、水彩颜料、丙烯颜料、超轻粘土和陶土等等。铅笔属于最“易控”的一类,它的线条和颜色是极其明确的。铅笔也是孩子最早熟练掌握的工具。所以那些对自己绘画水平不自信、害怕出错,或者强烈需要掌控感的孩子往往选择用铅笔进行作画。
像敏敏这样“高度控制”的创作行为,就是孩子焦虑、或情绪调控力不足的表现。他们也经常抑制自己的情绪表达,比如,表情变化和情绪浮动不明显,在课堂、团体活动中不爱发言,不能自如地游戏,过分拘谨守规矩等等。
就连画一个简单的大头娃娃,敏敏也是一笔一划地描,还要借鉴书上的插图。不像其他小朋友,小手一挥,一个圆圈代表头,一个长方形作为身体,再天马行空地加入自己的想象。相比之下,敏敏更加刻板,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自己的画不中意时,她会重复用橡皮修改,和自己着急,“又画歪了,我总是画不好”。
http://q9.itc.cn/q_70/images03/20250122/ec16a5b7e0274b51981d1c679a9a5c5a.jpeg
这时,我首先对敏敏的情绪给予回应,“我看到你皱着眉头,你很沮丧对吗,我知道你是很想画得更好的。”但敏敏强烈渴望得到我的肯定,她问:“老师,你觉得我的画好看吗?”这是艺术治疗中,最忌讳正面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回应说“好看”,敏敏一定很开心,立马得到了安慰和鼓励。
但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每次在缺乏自信时,都要向你寻求肯定,问你“觉得好看吗”,那你就要不停地告诉她“我觉得好看”。这种 急于安抚和肯定的行为,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并且是不负责任的。因为, 这样做,只会让孩子通过依赖外在的反馈获得信心,无法帮助ta从内在认知出发,建立真实的自信和抗挫折能力。
所以,我这样对敏敏说,“在这个屋子里,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正确或错误。我的任务是帮助你这个小艺术家,画出你想要画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你喜不喜欢这幅画?”
敏敏说:“可是书上画的小人好好看,我也想画得和上面一样,但是,我老是画不好。”
我回答她:“你想画得更好,这非常棒!但是你知道吗,世界上有无数本带插画的书,每一个人画的风格都不一样。那些厉害的画家,毕加索、马蒂斯,他们的风格也是一直在变化。现在, 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到自己想要画的。有了目标后,我会帮你一起想办法。”
敏敏看着自己的画,“我觉得今天画得很失败,我想画一个笑脸,可是看起来像在哭。” 你看,敏敏的自我评价,从“我老是画不好”变成了“我今天画得很失败”。
开创认知疗法的著名心理学家贝克,在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临床研究中,总结出了“ 认知歪曲”的核心概念。“认知歪曲”指的是那些引发了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不恰当的思维模式。童年时期, 过多的创伤经验,尤其会导致强烈的、难以撼动的认知歪曲。
http://q8.itc.cn/q_70/images03/20250122/48c2405e88f547e5a8935e78c31bbba3.jpeg
我们来看看像敏敏这样抗挫折能力弱的孩子,容易产生哪些认知歪曲?
首先,敏敏的思维是非黑即白的。比如她认为,登台演出了,就是最棒的;没能表演,就是失败的。她还容易将小挫折泛化到全面的自我否定,比如,“我画的不好,我太笨了,我永远也干不好任何事”。给自己贴上“失败者”和“笨”的标签,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灾难性思维。
其次,敏敏会过滤掉自己的小成就和优点,过分专注于不足;在遭遇挫折时,过早地自我否定,认定自己“应该”和“必须”做好,一旦出现错误就是自己的责任。所以在遭受挫折时,非常容易崩溃、放弃。
所以,在敏敏即将表述“我老是画不好,所以我失败”的歪曲认知时,我趁机说,“有一个秘密,我要告诉你,所有的艺术家都有因为画不好而难过的时候,我们不是必须喜欢自己的每一幅画,如果对你的心情有帮助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把画撕了扔掉。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一幅画去惩罚自己。”
我在向敏敏转达一个信息:出现挫折的时候,不要急着否定自己。敏敏说:“也许是因为我刚刚数学没考好,心情很差,所以画的人也跟着伤心了。”你看,敏敏这样说,其实就是在改变对于负性事件的归因,并且把“画不好”变成了“这个人的脸是伤心的,而不是难看”,从而改变了非黑即白的思维。
我及时给予了正向反馈,对敏敏说,“你说的没错,我们的创作就是会受到心情的影响,每次的状态都不同。我觉得你很棒,可以通过你的画转达内心的感受!”敏敏很受鼓舞,提高了声调:“原来这个铅笔是‘真相铅笔’!拿着它画画,别人就能知道我的感受了!”这里,敏敏向我们展示了艺术治疗的特点,那就是,绘画和其它视觉艺术,作为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往往可以表达更加贴近内心的真实感受,让潜意识投射在画面中。
我回应说,“‘真相铅笔’?这个发明好新奇……”敏敏在我的鼓励下,开始发动她的奇思妙想,创作了一系列贴近自己真实情绪和想法的画。她说,“我们的嘴巴会骗人,真相铅笔可不会”, “你看,这个小女孩在练钢琴,但她皱着眉头、撇着嘴,脑袋上空的气泡中出现的是她在公园里开心玩滑梯的画面。原来,她今天琴弹得不好,所以妈妈不许她去公园玩,她感到很失落”。你看,敏敏的画变得更有创造性和表达性,她也愿意用画面和故事来讲述自己的感受。
http://q3.itc.cn/q_70/images03/20250122/e7980e5f73bc49b484ec71dfc71b7d35.jpeg
通过这个例子,是想跟大家分享,在孩子遭遇挫折时,怎样做,才是最有效的支持。你可以借鉴以下三点做法:
首先,分享你的挫折经历,示范应对方法。
在和敏敏的互动中,我分享了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风格尝试,并且讨论了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可能遭遇了哪些难题。你也可以适当给孩子透露一些自己的失败经历,最好是已经过去的事情,以免引起孩子不必要的担心。分享时,注意描述当时的心情如何,你是怎样应对的。这么做,是将挫折正常化。孩子会慢慢懂得,有时候,事情不会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发展,但是没关系。
其次, 赞扬品格而非成绩。
许多孩子失败后容易丧失动力,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受到了冲击。“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在面对挫折时会认为,“我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这时,我们要做的是,肯定孩子的品格,而不是他们的成绩。就像我没有直接安慰敏敏“我喜欢你的作品,你画得很好”一样,我选择先去肯定她“想要变得更好”的心情,以及在创作过程中及时赞扬她,为了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努力。
第三,把失败当作一次教育机会,改变孩子的认知歪曲。
对于孩子的任何一次失败,父母首先要以平和、冷静的态度来看待。家长的态度,有助于孩子明白,失败是安全的,它只是一个过程。失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目标和计划,制定更加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像艺术创作本身就是试错和摸索的过程,敏敏慢慢地学会了,不能用“画不好”来全盘否定自己,它只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http://q9.itc.cn/q_70/images03/20250122/f9d0998f6e5543548add96871ad68aa6.jpeg
萨缪尔·贝克特有句话,“ 尝试过。失败过。没有关系。再尝试一次。再失败一次。更好的失败”。 抗挫折能力,是一种习得行为,需要通过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建立起来,关键是用对方法。
原文地址:https://www.sohu.com/a/851725012_121948388,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