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务发布 发表于 2025-1-29 12:03:03

《中国机长》的亲子众生相:恐惧、和解,紧要关头家人是力量源泉

同城信息网:转摘自潮流styles
国庆假前夕去看了《中国机长》,平凡人的英雄事迹着实让人动容。

但除了这一点之外,影片中机长以及戏份并不多的乘客身上,出现的那种亲子关系,也让我深有感触,这大概就是职业病吧。

一直想为此写些什么,可假期一忙就耽搁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过这7天的沉淀,思绪反而来得更完整些了。
https://p3.itc.cn/images01/20210309/3c134b4dc8244697be070b448206454c.jpeg

?01首先,从《中国机长》的亲子众生相开始

1)良性的亲子关系示例——机长和女儿

做民航机长,工作时间是日夜颠倒的,忙碌也是大家的共识,

但他却能做到高质量陪伴。

从电影的细节中可以看到,机长和女儿之间完全没有疏离的感受,反而女儿能对他的工作表示出充分理解和尊重。

飞行前,他来到女儿床边告辞 ,并答应女儿一定会回来参加她的生日聚会。

由此可知,哪怕平时陪女儿的时间太短,但在重要的场合以及女儿具备心理需要时,他都陪在身边。

这就可称作高质量陪伴了,核心不在于时间多长,

而在于孩子需要时,给出及时且敏锐的回应。

正是这个回家参加女儿生日聚会的信念,让他坚持低温气流下的煎熬,穿过闪电云层的阻隔,最终成功迫降,带领众人回家。
https://p0.itc.cn/images01/20210309/2ff580a5f31c46eb8a05da730b61b8bc.jpeg

最后一家三口的那个亲吻,仿佛让人找到了生活本真的意义。

但圆满的家庭很少,所谓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生活中,大部分家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亲子间的相处模式不够健康。

2)恶性的亲子关系示例——乘客

头等舱中那个找空姐麻烦的暴发户大叔,上了飞机后母亲还不愿意挂电话。

从种种表现和对话的态度中可以看出来,他的原生家庭中,一定拥有一个强势且溺爱的母亲。因而,他心理上依恋母亲,但又同时存在厌烦情绪。

那个装扮特立独行的叛逆少女,乘飞机去西藏,想必也是为了逃离原生家庭。多半是父母的沟通方式不当,使其受了伤。

总而言之,在这趟飞机上,出现的是亲子关系的众生相,

恐惧最后都让他们达成了和解。

每个家庭的幸福与不幸都不一样,但在与死神擦肩而过后,都豁然开朗了。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0309/28f92069330b46c69643c1715bede054.jpeg

他们意识到,这些计较在一生中不算什么。就像那个在死亡面前感到无比恐惧,像去驾驶舱找机长的中年男人一样,

在紧要关头,首先想到的都是家人,

这才是力量源泉。

其实,真实的关系远比对错重要,只要父母和子女能坐下来真情实感地交流,没什么芥蒂是解不开的。

人毕竟不是独行侠,来到世界上走一遭,心里总需要装下几个人。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0309/649fa36dd82f4a65b0b18f4f21dfc7d1.jpeg

?02从原生家庭中获得重生

心理学家说,人需要花一生的时间来整理自己的童年。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私以为很有道理。

每个人的一生需要经历三次诞生。第1次是精卵结合后,在妈妈的子宫内成功着床的时刻,第2次是从肚中出生,进入到这个世界在家庭中长大的时刻;第3次诞生是孩子经历长大,通过学习、认知和改变,逐渐脱离原生家庭,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并把在原生家庭中被动接受到的错误观念和不良习惯,主动拨乱反正的时刻。

当然,第3次诞生最难得,可能发生在一个人进入社会后不久,也可能是老年迟暮、看惯朝夕变换后突然发生的一场谅解。

为人父母不需要通过考试,因而大部分父母尽管真正爱孩子,但受限于所接受的教育,不会恰当地对子女表示爱,

难免在教育程中磕磕绊绊,

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
https://p5.itc.cn/images01/20210309/0a593958a8094813aa6aba1fa94b63b4.jpeg

而真正作出和解,要等到父母或子女,理解生命的真谛后。

就像毕淑敏曾说的,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子女明白人生的韵律开始,距离和父母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前行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

实际上,原生家庭中的种种问题都来自于亲子沟通不当,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https://p5.itc.cn/images01/20210309/f1276eedb269426fbb6d94ca8502f53b.jpeg

?03剖析那些不当的亲子沟通方式

在萨提亚的一项研究中,将影响亲密关系以及幸福品质的亲子消极沟通模式,分为了4种。

1)指责型

父母或子女在沟通中只关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而常常忽视另一方,或不考虑客观环境的限制的情况下,

习惯性使用指责、批评、抱怨、挑剔,攻击等类型的消极沟通。

这样的家庭中,会高频率出现一句话:都是你的错,你从来不知道理解我。

2)讨好型

父母也好子女也罢,如果只过分关注对方的感受和看法,而忽略自己本身的心理需求,降低自我价值,就会在沟通关系中形成一种被动的讨好型姿态。

于是,只要出现了什么问题,都会习惯性将过错揽到自己身上,认为只有当自己变得更好,才能获得爱。

实际上,这是个伪命题,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

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现生活中的温暖。
https://p0.itc.cn/images01/20210309/dd6449399f764280b2d892a26de21494.jpeg

3)理智型

这是指在亲子关系中,对环境和条件多加关注,而忽略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完全用理性评判的方式。

就像戴着一副面具,在沟通中习惯讲大道理,

非要争出个对错才觉得完满。

4)打岔型

由于内心极度焦虑,父母通常很难和自己或子女产生真正的联结和感受。就像不在一个频道的外星人,无法做到真正的双向沟通。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表现为双方在沟通中退缩、回避,甚至无条件让步。

而想要营造机长那样健康良性的家庭,就要从亲子沟通做起。
https://p5.itc.cn/images01/20210309/684562750552436493f1c8bff4a5493e.jpeg

?04良性亲子沟通的四大法宝

1)真情实感

亲子间的相处需要具备同理心、无条件接纳以及无条件的爱。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0309/a86a87ed96e84b30ab4eb9b77079f87a.jpeg

哪怕已经存在裂痕,想挽回的前提也是先做到这一点,一个人最难拒绝的便是真诚了。只要以心换心,

孩子能体会到父母的真情,也不会无动于衷。

相反,如果父母认为孩子不懂事,随便敷衍或哄骗一下就行,反而会失去孩子的信任与尊重。当这种印象形成后,再想达成良性的沟通也就困难了。

2)充分的信任

与所有人际关系一样,亲子关系也需要双方达成充分的信任。如果孩子感受不被父母信任,就会缺乏安全感,形成怀疑型人格。

以后遇见困难不会想到向父母求助,而且,越是不被信任,孩子越可能做被禁止的事,出现叛逆心理。

如果父母能给孩子以信任,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获得认可,进而激发出更多的自信心,愿意主动付出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3)尊重

孩子的自尊心很强烈,如果在沟通中父母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就会产生反感和抗拒情绪,自然也就听不进去父母的话了。

很多人都习惯取悦外人而伤害家人,认为自己与家人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实际上,

哪怕是亲人,也要保持适当的尊重和礼貌,

这样才能不刺痛对方。
https://p2.itc.cn/images01/20210309/9e276d2d3fb14b8784dcf34724e78d85.jpeg

?4)语言的智慧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多运用智慧说话,必先斟酌思量一番,才能起到想要的效果。

情绪ABC理论中,最终的结果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取决于参与人的评价态度以及认知水平。

比如老师批评孩子上课总爱讲话,家长不要先急着指责,可以有智慧地采纳如下方式。

”宝宝,小朋友上课讲话是不是正确的做法呢?“孩子果断回答道,”不对“。

妈妈又进一步问:”那你呢?“孩子犹豫了一下回答道:”我表现得还不错。“妈妈也就顺着他的话说:”那你是好孩子“。

孩子对妈妈的说法感到兴奋,便主动做出改变,经老师反映,上课说话的情况减少了。

原生家庭是孩子的前半生,对后半生的影响很大,但并不是决定幸福的唯一因素。

不论孩子还是父母,都要建立完整的爱的体系

,学会和解和宽容,

才能从容面对人生得失。

当然,如果能做到良性的亲子沟通,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是再好不过的。

二胎奶爸一枚,擅长儿童心理和教育领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


原文地址:https://www.sohu.com/a/454820875_120675954,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机长》的亲子众生相:恐惧、和解,紧要关头家人是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