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有方| 养出的孩子是否自律,取决于你对这3件事的态度
同城信息网:转摘自张老师育学堂◐
美国心理学家塞德兹曾经说:“人如陶瓷,小时候会形成一生的雏形。”
中国也有一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从小“被管”和“不被管”的孩子,最终过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世间万物,做错的事情都可以重来,唯独孩子的长大不可逆。
父母和事物一样,都有“有效期”。
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最珍贵的礼物,一旦你不珍惜;
错过了这个有效期,老天爷就会把这份甜蜜的礼物收回。
因此,很多父母都学会了珍惜这个“有效期”,用心管教孩子。
http://q3.itc.cn/q_70/images03/20250212/3fa545a3c363406f88933275ea1e47db.jpeg
然而,有时候却因为管教孩子的方法不当,给孩子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
好的教育,永远需要父母的奋力托举。孩子之间出现的差距,其实就是父母在教育方法上的差距。
想要养出一个自律的孩子,取决于你对这3件事的态度。
01
教育意见不统一,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是父母用心“管教”出来的。
可以说,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父母的管教。
而放眼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父母:
一个无底线的宠溺,造成了孩子的为所欲为。
一个近似无情的严苛,造成了孩子的胆怯自卑。
“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是很多家庭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http://q3.itc.cn/q_70/images03/20250212/4fee6f28bc1c4ec0bd2a5b82a377187a.jpeg
父母教育不一致,孩子的内心就会很容易混乱。
因为同样一件事情,父母的要求不同,会令孩子无所适从。
尤其是6岁之前的孩子,正是各种行为习惯和规则建立的关键期;
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对事物的看法不一样,孩子就会感到非常茫然,不知道该听谁的。
长久这样下去,孩子就会学会钻空子。谁的观点对自己有利,就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种。
渐渐学会了“ 趋利避害”,甚至有些孩子长大后会变得“阳奉阴违”,形成双重人格。
比如曾经火爆网络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一个关于“坏孩子”养成的故事,引发了很多令人深思的社会议题。
主角之一的张朝阳,虽然是学霸,但在班级里却没有朋友。
爸爸的懦弱,妈妈的强势,让张朝阳一方面渴望得到爸爸的爱,一方面又想要逃离妈妈的控制。
于是他一边迎合母亲,成为妈妈的“乖儿子”;一边在内心的渴望和逃离的拉锯战中变得扭曲。
失去自我,压抑自我,变成一个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面人格的人。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管孩子,只需要一种声音。”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优秀的父母,都懂得教育“结盟”。
孩子有问题就一起批评教育,孩子有闪光点就一起表彰鼓励。
在孩子面前保持同一种态度,保持步调一致,这样才会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02
只给物质满足,忽略陪伴长大
父母和孩子,从来都是一种相互成全的状态。
孩子的可爱,可以治愈父母生活的苦,给父母带来勇气和力量;
父母的爱与陪伴,是孩子长大中最重要的营养液。
优秀的孩子,都是陪伴出来的。
曾国藩说:“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父母有大格局,孩子才能走得长远。
作为父母,不能只关怀孩子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对孩子的关怀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要在精神层面关怀自己的孩子。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各种玩具,而是家长的陪伴。
在做父母之前,你是否思考过这三个问题:
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的长大?
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你是否知道孩子每个年龄阶段发展特点,能及时给予引导?
http://q2.itc.cn/q_70/images03/20250212/5b84cde8c0134d5db83c1c3df73ec1ce.jpeg
曾经与朋友们讨论孩子的陪伴问题,有不少朋友吐槽,自己工作太忙,实在腾不出时间来陪伴孩子。
“孩子对不起,我抱着砖头就抱不起你,我放下砖头就养不起你。”
这是大部分双职工家庭的真实写照,为了挣钱不得不四处奔忙,没时间陪孩子玩耍,甚至很长时间都见不到孩子一面。
养家糊口很重要,陪伴孩子更重要。事业可以重来,孩子的长大却不可逆。
忙,真的不是缺席孩子长大的理由。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忙是生活的常态。
这就更需要每一位父母,利用好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碎片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孩子。
比如,跟孩子做一个科学小实验,一起做家务,共同做一个孩子喜欢的手工;
如果一天到晚见不到孩子的面,可以提前录制一个小视频,每天发给孩子看。
孩子会把每天自己想说的话,兴奋的不兴奋的,有趣的或者遇到的难题,也通过视频方式发给见不到面的父母,等父母有时间了再认真地回复。
当你在孩子身上,倾注了陪伴、耐心、爱护,孩子自然就会回报给你一个像星星一样明亮的自己。
03
只要求孩子,却放松自己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标杆”。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要首先做到那样的人。
孩子拥有一种我们成人无法看到的能力,那便是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博士曾将“吸收性心智”比喻成海绵吸水和照相机。
意思是说:孩子都是盯着父母长大的,父母什么样,孩子就学成什么样。
蒙台梭利博士在其原著《吸收性心灵》书中提到,这种心智接纳一切, 不评断,不拒绝,不回应。
这种心智吸收一切,并在孩子的心中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http://q8.itc.cn/q_70/images03/20250212/7361fa2df2e54781af32131b14dee9ae.jpeg
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者,每个孩子的模样,都是原生家庭的教养。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投射在孩子身上,进而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管教孩子,最忌讳的一点就是父母只管跟孩子讲道理,而自己却做不到。
你想孩子都念书,自己就要先拿起书本,而不是抱着手机刷着短视频消磨时间。
你想孩子告辞 磨蹭,更加自律,自己就要先做到。
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最好的教育是影响,父母只有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样子。
无数事例告诉我们,父母什么样子,孩子就什么样子。
只有我们自己先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才能引导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
原文地址:https://www.sohu.com/a/858110870_121948388,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