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有什么意义?怎样的旅行是高品质的旅行?
一四年前的仲夏,我刚学会开车不久,异常兴奋,不顾规则与危险,决定跑高速,来一趟从青岛到泰山的自驾游。而仅在前一周,我的车技大概是:遇上红绿灯交替时,在闯与不闯间犹豫到不知所措,最后停在阻挡线外;夜路开车时蹭到马路牙子,刮坏了前保险杠......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个周五,一上午赶完了工作,下午驱车直奔泰安,傍晚到山脚,稍作休整,开始夜爬泰山,凌晨到山顶,不觉乏累,坐了几个小时后,看日出,下山,中午时分回到车上,吃了点东西,驱车回青岛。
后来的几年中,我又爬了衡山、黄山、峨眉山等名山,无不是气喘吁吁,再也找不到夜爬泰山的力气,我很佩服当年的勇气和劲头:两天一夜没怎么吃饭休息,驾车近700公里,爬山时一鼓作气,返程时眼皮打架,我不得不扇自己嘴巴以保持清醒,有一次入匝道时没有及时减速,差点以近60迈的速度冲出护栏......
佩服归佩服,除了傻和勇、几只啄米的小鸡、一位跳舞的大妈、随处可见的石刻大字,我对泰山再无印象。
二
两年前的初春,我心情苦闷,亟需换个环境缓解压抑,于是去了不远的济南。
那天上午天气阴沉,我在大明湖畔踽踽独行,柳条低垂,荷叶黯淡,满目灰黄清冷,让我愈发苦闷,悲从中来:旅行是享受,怎么于我成了遭罪!
中午回宾馆,痛定思痛:我有两个选择,要么浑浑噩噩地完成旅行“任务”,然后回到之前的苦闷;要么振作起来,好好规划一下行程,从下午的观览中榨出哪怕一点点价值!
我咬咬牙,选择后者,用凉水冲了冲脸,掏出手机,认真地浏览了关于趵突泉的信息,读了老舍的《趵突泉》,怎么走、怎么看,全都了然于胸。
出发!
果然,下午的徒步轻快了很多,心头的阴霾散去了不少,天气也放晴了,我沉浸在碧绿的泉水、活泼的泉眼、调皮的气泡、优雅的亭台以及连翘、樱花、海棠画成的五彩春色中,感受到了久违的惬意......
旅行,一定是享受,只不过有时候,你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得到它。
三
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提出人生有四种境界,从低到高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我想,与之相应,旅行也可以分为四种境界:打卡,印证,悟“道”和入化。
我常常收到小伙伴们这样的问题邀请:旅行到底有什么意义?怎样的旅行算是高品质的旅行?旅行能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旅行能让人收获哪些长大......
今天分享给大家的“旅行四境界”,相信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下面,我们详细说说这“四境界”。
打卡,是旅行的最初境界,也是最常见的旅行目的,对应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
打卡是“自然”的,因为大多数人的头几次旅行就是打卡,某个地方新鲜、有名,自然有招徕游人的魅力,某个地方盛名,自然有人生中必去一趟的感召,即便这个地方对你毫无吸引,就像一份你不感兴趣的工作,不也得朝九晚五每天打卡嘛。
打卡是“功利”的,我在隆冬的哈尔滨遇到过一个小伙子,躲在冰雪大世界的大厅里瑟瑟发抖,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玩”,他说“太冷”,我问“那怎么不回家”,他说“等天黑拍两张夜景就走”,他没有滑冰梯、没有骑冰车,来挨冻的目的只是打个卡、拍个照、发个朋友圈,以此证明“到此一游”;我在西藏的拉姆拉错遇到过一对老夫妻,大叔在海拔5000米的高度再也不往上爬,而年过六旬的大妈却又爬了一百多米,在山巅俯瞰了圣湖,还跳了支舞,后来的行程,大叔一路睡,大妈一路拍、一路跳,大妈在旅行,大叔在打卡。
打卡的“功利”无可厚非,有谁不是在用一种或另一种方式彰显优越,在朋友圈晒晒美景何错之有;打卡的“功利”也许是深情的“功利”,大妈享受旅行,大叔就是打卡也要陪着她!
打卡是大多数人踏入旅行的第一步,就像我的泰山之旅,新鲜、刺激,但除了“我去过泰山”,再无多少印痕。
印证,是旅行的第二重境界,对应于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
我的济南之旅就是一场印证之旅。
在意识到仅仅“打卡”不能改变我的心情的时候,我果断调整心境,将“打卡”升级到了“印证”。这种印证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我事先对趵突泉、千佛山、洪家楼天主教堂等景点做了功课,脑海中存入了一些关于它们的故事或沿革,游览过程就是一个将故事和景点相印证的过程:看到趵突泉观澜亭下三股“水蘑菇”,你就知道老舍曾在此驻足赏玩;看到大明湖畔亭台楹联,你就想起当年乾隆帝和夏雨荷在此把酒言欢......
这会带来一种充实的满足感,由此又进入印证的第二个层次——对“旅行是享受”这件事的印证。
我在旅途中遇到过一些人,他们或抱怨山高路远,感叹“出门是花钱买罪受”;或一路走马观花,埋怨山光平庸、水色无聊。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突破“打卡”而进入“印证”。
有时候,进入“印证”很简单,你看过某部影视作品或者读过某部小说,对其中的故事或场景产生向往,而某个景点正好是发生地、采风地或者拍摄地,你自然有前往一游的愿望。比如宁夏的镇北堡西部影城,我之所以想去,是因为感动过我的《大话西游》曾在那里拍摄,果然在苍凉、荒芜、粗犷的戈壁上印证了电影中的凄美和感伤。
在这个角度上,“印证”是“功利”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欲望。
有时候,进入“印证”不简单,需要你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高远的精神追求。高晓松博览群书,才能在阿拉斯加的冰原上良久沉思,才能在阳关玉门的荒土上静默冥想,如果没有热爱过《热爱生命》、没有阅览过烽燧兵燹,试问谁会去观玩这样的荒芜呢?
在这个角度上,“印证”是“道德”的,它激发了人心中的善和美,激活了宝贵的创造力,于是诞生了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鼓舞更多的人活在当下的同时,不忘追求美好。
悟“道”,是旅行的第三重境界,对应于道德境界。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说:“朝问道,夕死可矣”,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这些慧语中的“道”,大概是“真理”的意思。很多人听到“道”这个字,也会下意识地联想到“真理”。
而这里的悟“道”之所以加个引号,就是要区别于“真理”。
这个“道”,是指一种与个人经历息息相关的深邃体验和感悟。
这个“深邃”又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情感”之深邃,达到这个层次是我们大多数人与生俱来的本领——触景生情。看电影或小说时被其中的故事深深打动、与人物的命运深深共鸣,这就是“悟道”,同样,旅行中看到的景致让你深深触动,或沉醉于其秀美,或震撼于其雄壮,感叹于世界之大、之美、之奇,耽迷于造物之能、之神、之巧,心有戚戚,俱怀逸兴与壮思。
这个本领虽然与生俱来,却极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逝去,因为它与好奇和平静是“孪生姊妹”。小孩子心灵纯净且见识单纯,任何新奇的事物都能让他们“悟道”,而成人心气浮躁且有所阅历,再新鲜的景物往往只得到一句“也就这样!”。
所以在这个层次上,“悟道”难也不难,只要平心静气,明心见性,在旅途中暂且放下世俗的纷扰与喧嚣,就能感受到造化神秀带来的美妙迷醉。
第二层是“思想”之深邃,这个层次伴随着人生境界要超越“功利”而进入“道德”,也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讲的“贤人”或“圣人”,才能如是悟道。
河边,孔子望水之奔流不息,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们看过了多少大江大河,有多少人能联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即便联想到了,又有多少人有人世变换,世事无常的真心感叹?
岳阳楼上,范仲淹在“阴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薄暮冥冥、樯倾楫摧”中感极而悲,在“春和景明、浮光跃金、一碧万顷、沙鸥翔集、岸芷汀兰,皓月千里”中此乐何极!
在阴和明间,我们也可以悲和喜,而大多数人做不到的是,悲喜之后的悟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是常人难企的深邃、高山仰止的深邃,虽(暂时)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我们能够在旅行中悟“道”的必要态度,而如果狭促于眼前的功利是非,那别说“思想”之道,“情感”之道也会渐行渐远,终不可追。
入化,这是旅行的最高境界,对应于天地境界。
说起来,这个境界有点玄,本来是有学问和有阅历的高人才有资格发表高见,我一个红尘中挣扎的世俗之人,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入化”之经验的。
但自己没有体验过,并不代表对“入化”如黑洞一般无法触及任何一点信息,从阅读、想象和体悟中,还是能多少窥见一些玄奥的。
我们习惯于将旅行定义为“去远方”,文艺一点的人会加一些浪漫——“诗和远方”,而达到“入化”之境,“远方”和“近处”已经消弭分界,“诗”和“柴米油盐”已经蔚然一体。
这是什么意思呢?
《笑傲江湖》中,第一高手风清扬指点令狐冲练剑,说道剑术的最高境界,乃是“无剑”,或者说“人剑合一”、“手中无剑、胸中有剑”,即如果修为和境界到达这个高度,你就是剑,剑就是你,你在哪,剑就在哪。
以此可以类比旅行的“入化”:眼中无景,胸中有景;你在哪,远方就在哪;你在哪,诗就在哪;你就是诗,你就是远方......
就像,摄影大师不用专门去拍名山大川,在自家阳台一样拍出大片,达到“入化”之境,家中的盆景就是名山大川,一日三餐中,也能体味到诗意的浪漫......
就像,“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喧嚷和平静在你看来都是平静,繁荣和冷清在你看来都是繁荣,境由心化,相由心生......
就像,美剧《汉尼拔》中,当唯一能和食物链顶端的汉尼拔匹敌的探员威尔被锁在黑暗的监狱中,经年累月,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他靠着强大的想象渡过了让常人只能疯狂或自杀的绝境,于他,温暖的烛光卧室或是阴冷的黑暗小屋,哪里都可以安然入梦......
达到“入化”,你在哪,哪里就是风景,于你,于人。
最后,给自己做一个小广告:
我在今日头条开了一个小专栏,名叫《让旅行更有意义的十堂课》。
我以前是一个宅在家不爱出门的人,连街都不愿意逛,更别提出远门了,但一个不大的契机让我走了出去,此后,心态和人生都获得了有益的变化。
在这个专栏中,我把旅途中的思考和经验写成了十篇文章,其中有心态的建设(比如没钱怎么实现旅行)、有出行前如何规划、有一些小纠结(比如报团还是自由行等)的解惑、有我强烈推荐一定要去看看的景点......
目前更新到第二篇,小伙伴们有什么关于旅行以及旅行如何改变个人的问题都可以留言,我会在文中认真地解答大家的疑惑。
专栏很便宜,只要一个汉堡包的钱!
那怎么进入专栏呢?
首先,手机打开“今日头条”,在搜索栏中输入“黑白的触动”,点击“搜索”会得到下面的页面:
然后点击头像,在出现的页面中点击“专栏”(如下图红色剪头所示):
进入下面的页面,点击“让旅行更有意义的十堂课”:
到这里就可以阅读了:(记得在“今日头条”点个关注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