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务发布 发表于 2020-3-2 14:14:01

云旅行|海浪有多大劲?

海浪,风的孩子。

强劲的风贴着海面吹过来,掀起一层层浪,不是婉约派笔下喃喃而语的“细浪”,而是豪放派大杯酒下肚击掌而歌的“激浪”,是能让苏东坡吟出“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波浪是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幅度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是波,幅度大、向一个方向传播,就成了浪。

产生波浪的直接原因是风,不论疾风微风,风吹过海面,表层海水都会受到风的摩擦力作用,水分子跳跃起来,形成海浪。

除了被风吹起波浪,还受到日月引力、地震、火山爆发、温度差、盐度差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总是处于一种不停歇运动的状态。

毫无疑问,波浪是海岸塑造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动力因素,它破坏着,也创造着 海蚀穴、海蚀洞、海蚀窗、海蚀崖……

被低估的辽宁海岸之美

辽宁的海是东北海岸线仅存的硕果,是东北人理解海的第一站。

辽宁省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与河北山海关老龙头相接,总长度约2800公里。




辽宁海岸类型图

绵长的海岸不仅给辽宁带来了丰富的资源,更蕴藏着许多非比寻常的景观。




大连金石滩海岸一段基岩海岸侵蚀地貌

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 海蚀拱桥,也可称为海蚀穹。它的高度约为40米,当地人以“恐龙探海”为其命名,形容它酷似一只伸长脖颈,探向大海的恐龙。




摄影/国伏

锦州笔架山连岛沙坝,“天桥”横卧洪波里

笔架山是锦州市近海中一个突兀的海岛,海岛呈南北走向,岛上三峰并列,形如笔架。

从陆地到笔架山岛之间,每逢海水退潮时,一条由砂砾组成的天然沙坝就会显现出来,俗称“天桥”,地貌学上称之为 连岛沙坝,即指连接岛屿和岛屿或者岛屿和陆地间的泥沙堆积体。




摄影/陈冯晓

辽东半岛西岸,大连瓦房店市驼山乡排石村附近的海岸,基岩岩性为石英砂岩,呈黄褐色,岩层产状水平,在海蚀作用、风力作用以及冬季的海冰冻融共同作用下,这里的海岸被雕蚀得与众不同。图为被当地人称为“滴水岩”的 海蚀拱桥,它的外形酷似“桌子腿儿”,高约20米,最细处不过十几厘米。

山东:问道山间,寻仙海上

奇特的海陆交错地貌,带来了山与海的奇观,超然于世外的胜景,也培植了海外仙山的传说。




在山东半岛上慢行,思及仙人旧迹,俗念全消;登山临海之际,真有飘然出尘之慨。




成山头,又称成山角或“天尽头”,位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成山镇,因地处成山山脉最东端而得名。

成山头是古人认为日神的居所,据《史记》载,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商定天下后,曾在此拜日神迎日出,修日主祠;后秦皇汉武亦都东巡此地,祭神寻仙,留下了许多古迹和传说供后人凭吊。

远处是海与天的交汇处,浑茫难辨,朝下看去,则是断崖千丈,令人胆战心惊,波浪拍打着崖壁,撞碎成万斛珠玑,巨大的喧哗,是“洪荒之力”的现实写照。




摄影/耿艺

青岛崂山得以闻名,多有赖于蒲松龄的《崂山道士》,仙家多遁世修行,尤其是道家,选的也多是所谓的“人间洞天”来修行。

崂山灰白色的山体伸进渤海湾中,经年累月的波浪、潮湿的雾气和丰沛的雨水,把这些距今至少6800万年前就生成的 花岗岩打磨得浑圆而破碎。

来到崂山,不难感受到海风与山风、海水与河水给花岗岩带来的不同影响。大海永远是湿润的,但是岁月无情,软弱的岩石必然被蚀掉,坚硬的部分,也渐渐失去了棱角。

浙江:石柱千列与海搏




摄影/周斐列

大鹿岛上,构造挤压应力造就的四棱石柱整齐紧密地排成队列,经受着一次次海浪的搏击。

大鹿岛是浙江台州市玉环县东南部一个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岛。

在大鹿岛的南端海岸线上,矗立着由大片高大的 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石柱组成的方阵,海水落潮时,露出海面的石柱能高达两丈有余。

由于地处海岸线上,这些石柱长年受海风和浪涛的侵蚀,逐渐形成了酷似人形的尖顶,也因此得到了“五百罗汉”的美名。




花岙岛位于宁波市象山县南部,因岛上多花多岙得名花岙,这里的岩石柱状节理发育,号称“海上石林”。

国内的柱状节理群虽然发现很多,但形成 海蚀崖的,只有漳浦、澎湖和花岙等很少几处,且多为灰黑玄武岩景观。花岙石林色调明快,形态浑朴,是相当罕见的 熔结凝灰岩。它硕大的体量甚至比直径达四五十厘米的英国巨人堤的石柱还要粗壮。长梁大石,鬼斧神工,环视中国沿海,怕是再难找到如此雄浑壮观的巨石柱了。

福建海岛:山与海的装订线

辽阔的海域与山岭遍布的陆地,让福建仿佛是一部打开的“山海经”。而众多的海岛,则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山与海交融的最前沿。




位于福建海坛岛西北处海面的“半洋石帆” 是目前发现的全国最大的 花岗岩球状风化海蚀柱。




福建漳州滨海火山遗迹—— 玄武岩柱状节理地貌




大海在花岗岩上的杰作,海蚀层层剥蚀岩体,露出新鲜的核心部分




林进屿上16个“莲叶”状的火山喷气口和几千平方米的 铆钉状气孔柱群。

海南岛:岩石海岸与岬角并存

人们提到海南岛,总会联想到它那柔美亮丽的海湾与沙滩,但常常忽略了与这些海湾沙滩相伴的、嶙峋突兀于碧波之中的岩石海岸与 岬角。




海南岛 1823公里的海岸线上,竟然分布有如此之多的岬角

作为一个从大陆漂移出去的“陆岛”,海南岛的海岸最初都是由岩石构成,只是由于海水千万年来无休无止的冲刷侵蚀,一些易受侵蚀的部分,率先形成了向陆凹进的海湾和平缓的砂质海岸,而剩下岩质坚硬的部分则向海突出,成为了岬角。




在海南岛的海岸线上,总会看到岩石岬角与海湾沙滩相间相伴的场景。




海南岛最东端是铜鼓角,是一处由花岗岩构成的岬角。

山顶上是面积约十几亩的起伏不平的草坡,野菠萝树和狐尾椰在海风的凌虐下只能匍匐生长,草坡向东南的一面则急剧滑向悬崖,令人不敢靠前,其下就是坡度陡直、深达200多米的峭壁深渊。




在琼南,一些花岗岩山岭直接入海形成岬角,造就了十分壮观的 海蚀崖景观。在锦母角上,一座灯塔巍然矗立在如削如劈的悬崖峭壁之上,与裸露的灰色花岗岩浑然一体,塔山突兀于茫茫碧海之中,崖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构成了海南岛最壮丽的岬角灯塔景观。

广西涠洲岛:触摸火与海的记忆




摄影/张展

涠洲岛位于广西北海市南面,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5公里。因属水围之洲,故名。

涠洲岛是中国最大的、最年轻的火山岛,其地层是第四纪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岩和火山喷出岩,因而岛的南部,有大量的火山地貌景观。

那一个个因火山爆发而被烧灼的、积压留下的 石壁、石台,线条怪诞,色彩绚丽而奇特的海蚀地貌也多姿多彩的散布在周围沿岸

台湾野柳:海浪留在大地上的作品

台湾北部海岸海蚀地貌发达。野柳位于基隆市西北约15公里的地方,是伸入大海中的一个山岬,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海岸”第二名。

野柳的海蚀平台上有 蕈状岩、蜂窝岩、烛台石、海蚀洞、风化纹等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

造成这种独特地貌的主要原因,包括东北季风带来的旺盛海蚀作用、地壳不等量的上升速率以及岩层间不同的抗风化能力。




在海蚀平台上时而可见复杂回旋的 风化纹,美丽如玫瑰花瓣。在明显的岩面节理线上,有细沙堆积形成层次分明的纹路,为单调的平台岩面增添了几许细腻的色彩。




烛台石的外形十分奇持,上细下粗呈半圆锥状,高约 2米,柱顶中央常有一颗 石灰质结核,结核边有环状沟槽围绕。整个岩体状似蜡炬烛台,顶端结核如烛焰,因此名之为烛台石。

微信编辑:段富贵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6年10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云旅行|海浪有多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