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务发布 发表于 2020-3-11 11:34:24

老师分享:毁掉孩子的简单方式,家长看完反省:现在改来得及么

文 | 猫叔

我微信里有很多人,平时看朋友圈时接受不少鸡汤教育,我都一笑置之。不过前几天一位英文老师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句话,真正触动了我,她是这样写的:

毁掉一个孩子有多简单?只需要他和你打招呼时,连续三次视而不见!

在这个朋友圈下面,不少我也认识的朋友给她留言,这位老师都一一回复。我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深意,就和她聊了起来。原来这位英文老师从其他地方看到了这句话,联想到她自己曾经的经历,感触颇深。






这位英文老师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上初中之前各科成绩都不错,进入初中之后,刚好与一位数学老师家住同一个小区。一次在小区玩的时候,看到数学老师迎面跑过来,她主动和对方打招呼,结果这位老师居然视而不见直接跑过去了。

后续还有几次,在学校里她遇到这位老师,当她准备打招呼的时候,数学老师好像故意躲避她似得,早早把头扭了过去。

从此之后她觉得这位数学老师是不喜欢她的,不仅如此,她也对这位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初中一年级时,每次数学课都不想直视老师,代数几何学得一塌糊涂。初二时虽然换了老师,但因为原本基础不太好,所以花了很多努力但数学成绩依旧不见起色。

至此,数学成绩成了她的一块短板,高考时也因为数学成绩不佳拖了后腿,没有考取理想的学校。

工作之后某次她回父母家中,偶尔听说那位数学老师的事,原来这位老师当初和自己的丈夫经常吵架,赌气跑出家门也不听任何人的劝告,后来这位老师患上了抑郁症,长期请假不能上班了。

我的这位英文老师朋友终于明白了,当初为什么和自己的数学老师打招呼而对方视而不见,可能是她刚刚和丈夫吵完架,不好意思让自己的学生看到,两人同在一个小区,那位老师心中更是觉得自己的家事被学生撞见了,其实她是在逃避学生。

但不管是逃避,还是故意不理,对学生的影响却木已成舟了。十多年后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团,这位朋友感叹了一番,就把这句话发在了朋友圈里。

这么一个巧合真的就可以毁掉一个孩子么?不少人可能会质疑,毕竟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不过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过的一个实验,佐证了这种情况对人的潜意识影响。

他们征集了一些婴儿和妈妈在一起,同时设定了一个场景:

刚开始,妈妈与孩子正常互动,孩子很开心。

随后妈妈转过脸去,再回头用一张面无表情的脸面对孩子。

孩子发现了,开始想办法引起妈妈注意,妈妈没有反应。

孩子开始焦虑,继续尝试与妈妈互动,妈妈依然没有改变。

最后孩子彻底崩溃,放声大哭起来。






编辑











对于婴儿来说,他们的潜意识指挥着行为,对于他最亲爱的妈妈,如果不能与他们形成互动,或者他感受到被冷落,内心的真实情感会立刻表达出来。虽然人慢慢长大,也会学会伪装一些情绪和想法,但潜意识中的东西是无法伪装的。

正如那位英语老师朋友,也知道不能因为老师故意的视而不见而不学数学,但情况却是内心的抵触无法改变,学不进去。

在生活中,身为父母是否在意雷同的细节了呢?

孩子考了98分,高兴地告诉家长,有些家长第一反应却是:什么原因让你没得满分。原本期待得到表扬的孩子看到家长一幅严肃道咄咄逼人的面孔,立刻心灰意冷,久而久之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你下班回家,孩子高高兴兴想和你分享在学校的趣事,你却一脸疲惫往沙发上一躺,一边看手机一边和孩子说:爸爸今天上班太累了,你去和妈妈讲讲。慢慢的孩子就没有和你倾诉的欲望,等你发现孩子与你形同陌路时,还是一头雾水,埋怨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自己沟通。

以上种种,如果时光能倒流,你会发现孩子身上的很多原因,都源于自己当初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就像美国电影《人生遥控器》一样,真实生活没有后退键,身为家长,如果想让未来的孩子更出色,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从现在与孩子理性交流,努力倾听孩子的一切。



作者:猫叔,资深媒体记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沐滢育儿主创团成员,善用理性文字书写温情育儿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师分享:毁掉孩子的简单方式,家长看完反省:现在改来得及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