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务发布 发表于 2020-3-14 21:17:54

研学旅行重在“研”出什么







研学之旅

只“游”不“学”,“游”多“学”少,研学旅行高涨的价格与低落的研学价值,成为当前研学旅行存在的突出问题。“只游不研”的结果就是:只欣赏风景增加见识,而未达到提升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更勿论以自然为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此,研学旅行机构需要客观审视研学旅行,把握什么是真正的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研学旅行热度有增无减,甚至成为家长和孩子必不可少的假期项目。据媒体对197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9%的受访家长为孩子购买过假期游学项目,小学高年级学生参加游学项目的比例最高。调查中,75.0%的受访家长感觉孩子假期游学的收获通常都低于家长预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研学旅行机构能够正确把握什么是真正的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了解最近政策,在研学旅行开始前就计划好本次研学的学习目标。

国家先后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在肯定研学旅行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规范研学旅行提出了指导意见。

研学旅行是指根据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需要,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以集体旅行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由此可知,“研学”和“旅行”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研”出什么,是研学旅行首先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什么样的研学旅行

才值得一游

研学旅行形式多样,范围宽广,内容丰富。通过不同地区的研学旅行,学生可以感受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饮食特色等。不同的地区文化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体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这些体验并不具有必然的理性意义,如果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只能成为短时记忆,甚至可能产生理解偏差。因此,带着问题去发现、去思考,在研学旅行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在知识的迁移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作为我国发展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举措,研学旅行超越了学校、课堂的局限,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但与课堂教学为主的校内教学相比,更具开放性、松散性和多元性。这增加了研学旅行的教学难度,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备好课,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研学旅行的教学工作。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研学旅行地点,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需要选择有价值的研学旅行内容。研学旅行机构可通过开发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形成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系统化、层次化研学旅行计划。

第二,感受、发现、认识所到之处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自信。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种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可以反映文化的价值,也映照出人们对文化创建、传承及发展的智慧。例如,服饰文化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知识素养以及社会融合、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状况;饮食文化体现了人们所处的地理气候对饮食结构的影响等。研学旅行中学生既可以体验不同的文化差异,也要思考不同文化的精神底蕴和知识构成。

研学旅行机构可有意识地设计研学旅行中的衣食住行,使学生在相关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所到之处的文化特征,养成尊重不同地域文化文明的习惯,在比较中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自信。













第三,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养成认识问题、研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研学旅行的重点是“研”,“研”是理性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设计,需要学生的思考和验证。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研学旅行中,研学导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服务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思维习惯。通过探索,学生可能发现问题,出现问题研究的生长点。通过研究,学生可以证明对问题认识的对与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灵感有机会在问题的碰撞中不断闪现,创造性思维空间不断拓展。研学旅行的环境更真实,实践性更强,更容易带给学生与课堂教学不一样的启发与思考,这也是研学旅行的特殊性所在。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研学旅行而言,“诗”的旅行只是过程,培养孩子能够达到“远方”的能力,才是目的和核心。

未来,研学旅行应继续坚持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不拘泥于书本,到实践中去,学游并重才是研学旅行的应有之义!




-END-







文字:付金枝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佳西

华景研学,我们一直在路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研学旅行重在“研”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