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血和生命践行使命与担当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他的这番话实际上道出了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政治本色。
正是因为共产党是一个敢于担当、敢于斗争的政党,它才能够在国家危难之际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顽强抗争、浴血奋战,打倒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让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此站立起来,走上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为救亡图存而生
可以说,共产党就是为了救亡图存而生的,如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所言,要“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共产党便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觉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兴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年1月,香港海员为增加工资举行大罢工,前后持续时间约4个月,迫使港英当局做出让步。1922年9月,安源路矿1.7万余人在刘少奇、李立三的直接领导下,为保障自身权利,改良生活待遇举行大罢工,迫使路矿当局承认了工人提出的大部分条件,最终取得了胜利。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2万多名工人举行总罢工,但这次罢工遭到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残酷镇压,工人运动由此转入低潮。
在斗争实践中,共产党初步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随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并随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中国革命进入高潮。尤其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其中,共产党人叶挺领导的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团,在汀泗桥、贺胜桥等著名战役中所向披靡,战绩辉煌,赢得了“铁军”称号。
然而,在国内外反动势力支持下,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共产党员人数从6万多锐减到1万多,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但有着不屈信念的共产党人并没有被血雨腥风所吓倒,更没有忘记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担当。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共产党人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在此后的斗争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并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至此,共产党终于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通过这条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大规模入侵我国东北三省,妄图灭亡中国。在此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满腔热血的中国共产党人最早发表抗日宣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中华的狼子野心,为全民族抗战吹响了号角。
共产党的“抗日”没有停留在喊口号上。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是最早的抗日武装力量之一,在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中,东北抗日联军共歼灭日军17万余人,伪军5万余人,牵制日军兵力达76万,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与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却软弱无能,一味采取“不抵抗政策”,最终将东北三省拱手让人。
毛泽东曾说:“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内战不断、一盘散沙的中国,无法战胜有着强大军事实力的日本侵略者。为此,在1936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号召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们团结起来,共御外侮。然而,蒋介石政府却依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将主要力量用在了围剿红军上。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此时的蒋介石,手上已经沾满共产党人的鲜血,但为了争取蒋介石抗日,共产党最终从民族大义出发,不计前仇,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前提,扭转了战争的局面。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对日作战是比较积极的。然而,由于国民党执行“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方针,在战役上采取“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的线式单纯防御,否定运动战和游击战,作战呆板,导致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丢失了大片国土。
相反,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却迅速挺进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的开辟,打乱了侵华日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形成敌后与正面两个战场并存的战略布局,对日军构成了两面夹击的有利战略态势。
1941年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更是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消耗和钳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有效支援了太平洋战场上美英军队的对日作战,并且在战略上支援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反攻。连日军也不得不承认:“中共军队为了策应盟国方面的攻势,在军事、政治、思想各方面,再次开始积极的行动,并得到多数民众的同情,从而迅速扩大了势力。”
此外,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还多次表现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倾向,共产党则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一再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维护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
事实雄辩地证明,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没有共产党的坚持和担当,就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战斗
抗战胜利之后,饱经战火的中国人民热切渴望和平与民主,反对内战和独裁。只有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妄图篡夺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实行独裁统治。但迫于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于是,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策略,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蒋介石摆的“鸿门宴”。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平,毛泽东还是毅然前往。临行前,他建议由刘少奇代理自己的职务,还建议书记处增补陈云、彭真为候补书记,以便在毛、周都不在的情况下,书记处还能保持5个人开会。这些举动表明,他当时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经过40多天的艰难谈判,国共双方签署了《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协议约定“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眼看着和平的曙光就在前方,然而,蒋介石在完成了内战的准备之后,便悍然撕毁和平协议。1946年6月,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内战爆发时,国民党统治着全国四分之三的领土,控制着绝大多数的城市和铁路,拥有装备精良的海陆空部队430万人。反观共产党,解放军的总兵力只有127万人,不到国民党的三分之一,而且武器装备十分落后。此外,国民党还有美国在背后撑腰,而共产党在国际社会没有得到任何公开支持。
在这种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共产党人又一次表现出了大无畏的决心和勇气,面对这场关系中国走向光明还是黑暗的大决战,共产党没有丝毫退缩。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并进一步指出,“真正强大的力量不属于反动派,而属于人民。”
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论断,失去民心的国民党军队“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获得民心的共产党最终只用了短短三年多时间,就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胜利的取得也伴随着巨大的牺牲,据统计,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竟达370万之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些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们,可谓用生命践行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英勇担当。
来源:《清风》杂志2020年第3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