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史常识课第127节▏沙汀“开茶馆”艾芜赋“南行”
沙
丁
沙汀(1904年12月19日-1992年12月14日),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杨朝熙,又名杨子青。代表作品为《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以社会剖析的手法和含蓄深沉的风格,描绘了旧中国四川乡镇和农村的生活画面,刻画了一系列基层统治者的丑恶嘴脸。主要著作还有长篇小说《困兽记》、《还乡记》,《老邬》,中篇小说《木鱼山》等。
他的作品主要以四川乡镇为故事背景,采用冷峻、客观、暴露、讽刺手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气质描写现实社会。细致刻划人物的典型细节,绘出一幅幅富有社会风习的画面。他的小说以极强的幽默感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著称。
1
沙汀秉笔“开茶馆”
《在其香居茶馆里》明线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真实的描写了四川农村回龙镇上两个头面人物联保主任方治国和土豪邢么吵吵为抽壮丁的事,在其香居茶馆里的一场争吵和殴斗。暗线是虚写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下地方政权的腐败和揭露了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国民党的兵役制度的腐败。小说在有严格限制的空间和时间中,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揭示,表现在对情节的巧妙安排,即开端的艺术性;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场面描写的世俗性;故事结局的讽刺性。
沙汀随着时代的变化,经过对形式、风格的刻苦锤炼和追求,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主要的、确定的风格特征。这种特征可以大致表述如下:他无论是对反动统治的揭露、对彼压迫人民的同情,或是对新生事物的歌颂,都善于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凤习中选取富有特征意义的事物,并且将平凡事物的描绘与迫切的社会问题的揭示结合起来。不同于漫画式的夸张和突出刻画的手法,他注重让形象说话,不轻易流露主观感情,用简洁、含蓄、乡土气息浓郁的笔墨,严格遵循生活本身的逻辑,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对事物作客观的描绘,从而使作品的倾向性在鲜明、逼真的画面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2
艾芜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繁县清流乡(今新都区清流镇)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艰苦的条件下,艾芜除陆续创作短篇小说外,还写了多部中篇和长篇小说,作品主要以普通农民、城市苦力、小知识分子的生活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悲惨遭遇、反抗和追求。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长篇小说《山野》、《百炼成钢》等。
抗战前期创作的短篇小说《秋收》和《纺车复活的时候》,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的军民关系和农村面貌的变化,在当时颇有影响。
1942年前后,艾芜创作上有比较明显的变化,作品大都以国民党统治区的农村生活为题材,较之30年代和抗战前期的小说,这时期的作品视野更开阔,反映生活的面更广,艺术表现手法也有提高。民族解放战争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面貌在这些小说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3
《石青嫂子》
石青嫂子是一个官办学校校役的妻子,她和丈夫一起在学校附近的荒山坡上搭了一所茅屋,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获得了自己较安定的生活。抗战胜利后,学校复原东下,丈夫被抓了壮丁,土地被地主霸占,茅屋也被烧毁。于是她被迫领着5个孩子外出乞讨。
《石青嫂子》描写一个劳动妇女倔强的生活意志和艰辛的生活道路,作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朴素洗练,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在农村的罪恶统治,反映了黎明前的浓重黑暗。
《南行记》:跟着艾芜去流浪
解放前,为逃婚而离开故土的漂泊者在南行的路上遇到抬滑竿的大汉和小伙子、嗜烟如命的大足女人及其女儿花鼓女、老算命先生等五人。但随后一群灰衣军汉围住六人,抢走了大足女人和花鼓女。漂泊者、大汉和小伙子继续艰难前行到了中缅交界处的克钦山。大汉和小伙子将滑竿内装满了鸦片,想连夜走私偷渡,却被缅甸“扁达”抓获。漂泊者花光了身上的钱,被迫在茅草地客店当只吃饭没工钱的小伙计。他又遇到了从军汉处逃脱的大足女人和花鼓女,并对花鼓女产生了朦胧的恋情。但天气好转后,大足女人和花鼓女又继续出发寻找失散的亲人。
晚上,一个到边境查路的英国人到客店投宿,提出要女人陪宿的无理要求,并与漂泊者和老板打了起来。争斗中,客店被大火烧毁,漂泊者又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漂泊,又在瞎子客店遇到已经成亲的花鼓女和大汉,漂泊者和小伙子踏上了回家的路。
本书将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滇缅边境下层民众的苦难与斗争,以及风情风光幽秘多彩的展现,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新领域所带给读者的惊喜和瞩目,也是对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贡献。
END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网络,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