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务发布 发表于 2020-4-2 09:44:40

停课不停研培训线上行|课程建设经验很多,不会梳理怎么办?

(来源:海淀教科院)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新中高考改革的持续推进,课程建设已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适时地总结课程建设经验、提炼课程成果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北京教科院每年组织全市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也从客观上引领着学校积极梳理自己的课程建设经验,凝练优秀成果。

一场疫情,很多人被困在家中无法出门,学校也不得不延迟开学。这段相对安静的时间,是沉淀与积累的好时机。为了帮助海淀区各学校反思课程建设问题,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提炼优秀课程成果,海淀教科院课程中心借助海淀区教育系统云课堂直播平台,组织了一次全区的线上课程建设专题培训活动。




3月20日下午,全区各学校课程负责人通过在线直播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邀请了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的王凯副主任主讲。王主任以《课程建设成果梳理的基本问题与解决策略》为题,从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整体状况、存在问题、归因分析、解决策略四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学校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他指出,课程建设已经进入了3.0时代,即走过了1.0时代“加法法则”和2.0时代“三级整合”的阶段,而进入了3.0的“意义重构”阶段。当前大多数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是粗框架与弱关联,表现为“上不来”也“下不去”,即一方面堆积大量实践经验,却缺乏理论提升,另一方面就是上位的课程建设没有与实际课堂相关联,以致课程难以落地。因此,在进行课程成果提炼时,对课程意识觉醒、课程效度、课程增值等内容体现不足,成果表达不够清晰、准确。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平日的教学思维与行动方式更注重感性经验,缺少政策理论的学习,课程建设的思维与表达存在差异。

为此,他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是明确课程概念,理解课程内涵;

二是赋予课程整体意义,明确课程在学校的功能和价值;

三是确立学校课程建设整体路线图;

四是建立课程建设比色卡,优化课程要素;

五是做好系统背景分析,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

六是做好实体化课程,保证课程的品质和效果。

王主任的报告让许多听讲者茅塞顿开,帮助大家跳出了原有的课程建设工作的思维方式,使老师们能够对课程实践进行一些理性的审视,认识到工作逻辑与研究逻辑之分,形成一些成果提炼的思路与策略。报告之后,听讲教师与王主任还进行了实时互动与交流,云课堂直播系统提供了便捷的线上科研。

海淀区教科院课程中心宋世云主任主持会议,中心全体人员参加。课程成果评选工作负责人范瓅文老师依据北京市课程建设成果的评选要求,就2019-2020学年度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的具体工作安排进行了布置。本年度由于情况特殊,全部材料将通过在线方式提交。范老师向大家讲解了各项申报材料的标准和规范,帮助各位申报人更加高效地准备申请材料。

海淀区中小学课程建设整体水平在北京一直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每年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获奖成果。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学校自身发展状况等原因,很多学校的课程建设也进入了“瓶颈”状态。如何让课程为学校发展持续助力,使课程建设从经验层面走向专业水平,是区教科院一直关注并付诸努力的方面。疫情期间,区教科院积极探索线上科研模式,力求在特殊时期也能够为学校提供优质的科研资源与服务。

本次线上培训从问题出发,发挥专家引领作用,集中分析了目前课程建设中的问题,给出了一些解决的策略与方法,为学校梳理课程经验提供了抓手。今后,区教科院课程中心还将持续关注和跟进各校课程建设情况,了解学校课程建设的需求和困惑,为提高区域课程发展水平提供助力。

撰稿:范砾文

审稿:宋世云 刘晓宇

照片:刘晓宇

编辑:李梦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停课不停研培训线上行|课程建设经验很多,不会梳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