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孩子一起面对突发事件?专家这样说(下)
来源:亲子LIFE2020年新年前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的正常生活,延长假期、限制外出、不再聚会,还有病毒和死亡等从不同渠道获得的有关疫情的负面信息,让孩子与成人一样产生恐慌和焦虑,缺乏安全感。
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和心态上的变化,它也可以成为家长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契机。一起来看看专家的观点。
● 专家介绍 ●
杨 雄
上海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学博士
郭宗莉
上海市教育功臣,特级园长、特级教师,原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园长;现任上海市学前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黄 琼
上海市特级教师,原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特教部主任;现任上海市教育学会幼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 凌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发展心理学博士
崔 岚
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虹口区教育学院幼教教研员
话题3
如何引导孩子理解责任和担当,坦然应对突发事件?
黄 琼:
从儿童社会性发展角度来说,这次疫情是一次培育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契机。例如, 通过移情训练,让孩子对他人在特殊情境中的情绪体验予以理解、感受和分享。疫情中有无数分离与告别、感动与感恩、助人与关爱的事情,让孩子充分地去体验,感同身受地去理解,这样的移情是助人行为的重要动机,能有效地培育孩子亲社会行为,提高孩子亲社会行为的等级水平。
又如, 通过行为练习,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中,习得利他行为。疫情中特殊的社会环境,要求每个家庭、每位个体都能自觉地待在家里,不外出游玩,不随便外出活动,外出必须要佩戴口罩等。借助这个机会,孩子能逐渐懂得遵守社会规则,克服困难自我约束,这也是一种利他的有益行为,从而逐渐积累利他行为的经验。
杨 雄:
对于孩子来说,理解“责任”的最好方式就是讲述鲜活的、正面的、身边的故事。在这次疫情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成千上万的医生、护士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餐厅老板不计成本,把餐点无偿地送到医护工作者手中;建筑工人不求回报地冒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和严寒,建设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无数的“无名英雄”在为打赢这场战役默默奋斗着。这些真实的故事会让孩子领悟到,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
李 凌:
是的, 这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也能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紧密连接——他们不仅关注自己,还学着关注周围的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会给到孩子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一个锚定点,也会激发他更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为孩子会发现,学好本领,关键时候可以有更专业的判断,可以有更得力的措施。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有掌控感,孩子亦然。就像杨教授所说,成人完全可以给孩子留一个口子,让他知道突发事件当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也都可以尽自己的力量。这也是对孩子的信任,这份信任会转化为孩子的自信。家长 可以在孩子理解的范围内和孩子说说正在发生的事情,探讨大家各自可以做什么,并尝试付诸实践。比如他可以管好自己的东西,可以给他一个“岗位”由他具体承担,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肯定他的价值和重要性。可以想象,孩子会有责任感,他会很开心!
话题4
特殊时期,家长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榜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
杨 雄: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讲, 在特殊时期,家庭和睦、互相支持,极大地有利于增加“心理弹性”。如果把家庭看成一个三角形,每条边分别代表着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那么正常、健康的家庭应该是夫妻关系、母子关系和父子关系构成的稳定“等边三角形”。幸福的家庭需要三者互相体谅,稳定支持,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在和祖辈一起生活的三代人的“联合家庭”“主干家庭”中,父母辈既是孩子的父母,也是祖父母的孩子,成为了构建家庭内部和谐关系的中坚力量,他们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呢?原则上来讲,尽量不要让家庭内部发生冲突。对于老人、孩子提出的要求,可以稍微宽容一点,不要和平时一样“严苛”。
在家庭生活方面, 由于家庭成员的共处时间变长,可以通过家庭会议等形式建立好制度安排。有条件的话,要保障老人和孩子都有相对独立的居住、活动空间,互不干扰,同时定期在公共空间一起活动,比如午休后一起吃点心。做好这样的空间分割对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非常重要。
郭宗莉:
家庭共同应对突发事件是培养孩子良好情感与进行品德教育的契机。在面对逆境时, 家长的以身示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勇于承担。遇到突发事件,不是一味地愁眉苦脸,而是安慰家人,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对于困难和逆境,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向家人表示“让我来”“有我在”,成为家庭的“主心骨”。孩子能从中具体形象地认识“家庭责任”,会感到安全、有信心。
第二,呵护、照顾家人。家庭遭遇最严重的危机时,家人情感的维系是共同战胜困难的基石。父母的表率在于时刻关心、主动照顾他人。这样的呵护会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示爱,也会以同理心去爱父母、爱家人,理解并时常想到家人的需要,主动表现分享、帮助、谦让、责任等良好的品德行为。
第三,严于律己。家庭面对突发事件,父母的严于律己、责任担当也必然成为孩子的榜样。当突发事件使家庭发生改变,所有面对困境的付出和改变都应先从父母做起,并且坚持做好、做到位,绝不半途而废。比如,如果事件影响到经济或导致物品匮乏,父母应先节俭自己,尽量保护家人等,这样的表率对于孩子来说是真实的情感体验,日后必定在他心中生根、萌芽,甚至成为代代相传的家庭优良传统。
首先,生活习惯。
黄 琼:
我同意郭老师的观点,无需刻意设计,做好自己,让孩子耳濡目染到一个最真实的、具有良好影响力的父母是关键。其中, 父母自己拥有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首先,生活习惯。父母是否做到出门回家、饭前便后认真洗手?出门佩戴口罩,做好自我防护工作?保证睡眠时间、作息规律?看电子屏幕的时间是否适当?营养平衡,蔬果荤菜都爱吃吗……
其次,学习习惯。父母在家有看书阅读的习惯吗?乐于动手尝试、探索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情吗?喜欢思考、愿意讨论分享一些社会事件和问题吗……
再者,文明习惯。家人对邻居、小区保安、快递小哥会说“谢谢”“抱歉”等礼貌用语吗?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社会规定吗?对长辈、老人、小孩、残障人士能热情相助吗……
幼儿期是一个善于模仿、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长大,成为他们性格、人格的一部分。所以,父母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家庭成为孩子长大的第一课堂。
郭宗莉:
黄老师所说的文明习惯就是我想补充的,在面对逆境时一定会得到来自社会、亲友、同事、邻里等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和援助,每一次帮助,哪怕是一句关心、鼓励的话语都是可贵的。 父母在心怀感激之时,如何使孩子产生情感共鸣?
我认为这几方面很重要:首先,父母对关心、相助者的善举即时表达真诚的感谢,更要向孩子表述自己受到恩惠时的感受。其次,要经常和孩子回忆和谈论在困难时帮助过家庭的人和事,并表示始终铭记在心。第三,为孩子讲述为了救助别人而做出奉献的英雄的故事,使孩子萌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李 凌:
在突发事件中,家长还有一个职责就是 帮孩子——特别是低幼孩子 “发声”,将那些他们捕捉到却又说不清楚的感受意识化、言语化,可以协助他们命名、描述,比如“你好像有点害怕”等,但要注意和孩子核对、确定,避免误解或强加;也可以让孩子用他们擅长的表达方式,如绘画、故事、游戏等进行表达,并伺机转化,比如让孩子自由表达他们感受到的慌乱、焦虑、不安。那些所谓的暗黑力量,不用害怕也不可回避,家长慢慢可以启发孩子利用想象或结合经验,增加赋能的角色,看到乌云镶有的金边。无疑,家长也是要有这份能量和信心的。
崔 岚:
除了能量和信心,我认为亲子相处也一定会有榜样作用,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显示出这样的特性:关键就两个字——“自主”,即要陪伴出“自主”的孩子。陪伴不是包办,不是离不开;陪伴不是陪读,是共读;陪伴不是我教你怎么玩,而是我们一起可以怎么玩。我认为陪伴本身就是一种榜样。
这里给大家看一组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制作的疫情记录表照片。
这个中班孩子用他熟悉的表格来做记录。箭头表示与前一日相比人数的增减情况。
这个大班孩子以冠状病毒的形状来做记录,内圈的数字是记录的日期,外圈的数字是新增人数。
该大班孩子在记录表中还列出了总人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上海的疫情情况。
以上记录表都是孩子在和家长共同商量讨论的基础上做的。利用当下信息进行陪伴学习不仅有利于启迪亲子互动的内容与思路,更有利于让孩子体验做一件小事,也要坚持天天做才能有结果的学习品质。当然记录的过程也有利于孩子对时间、统计有初步的感知和体验,提升根据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利用信息整合开展学习,是对孩子综合素养的一种培养。家长可以通过记录了解孩子在做这件事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与思考性。
同时,记录的过程也在考验家长的陪伴智慧——记录到底是为什么?只是做一张记录表,还是通过数据的变化可以和孩子互动?在一起商量、讨论、设计、提问中,孩子可以感受到家长爱思考、爱人类、爱大自然等内在品质。因此, 高质量的陪伴本身就有一种榜样力量。
我们相信,无论如何,一切终将好起来,我们都会回归正常有序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但是对自我防护意识和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的培养仍将渗透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学习中,这将为他们的长大增添更加饱满和亮丽的底色。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经历了此次突发事件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科学看待事物的能力、战胜困难的心理抗逆力、和谐的亲子关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这些能力和品质都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编辑:张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