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自强学霸:家人患重症,她却愈发坚强,成功保研!
彭紫荆,历史学院2015级本科生,2018年“自强之星”获得者
深夜,寝室断电。这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休息的信号,而彭紫荆总会在这时打开充好电的床头灯,继续她的工作。
舍友们早就习惯了凌晨床帘里透出的微光,同一社团的同学也会在第二天一早看到她的深夜联络消息。这让大多数人都形成了“彭紫荆很拼”的印象。历史学院团委书记胡小溪老师在自强之星评选时这样评价她:“难以想象这么瘦小柔弱的肩膀能扛起那么多的责任。”
但在彭紫荆看来,这样的印象并不是她的全貌。
彭紫荆只是一个普通人,她爱睡懒觉,爱喝奶茶,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丧丧地”想要放弃。更重要的是,她和我们一样,都在苦苦“寻找自我”。彭紫荆自认不是一个目标清晰的人,以至于“我是谁?我要到哪去?”的疑问现在还会时不时冒出来。回首走过的路,她这样说道:“大学四年,与其说奋斗出了什么成果,不如说都是在明确自己的方向和定位。”
明确自己的方向和定位,是从踏入大学校园那一刻开始的。彼时的彭紫荆,带着令人骄傲的高考成绩被北师大录取,但她心里很清楚:身边的同学都是各省的天之骄子,相对于他们来说,自己到底擅长什么?未来的路要怎么走?这些都是有待解答的问题。
迷茫与沉淀
迷茫是大一新生的常态。幸好,在历史学院黄国辉老师的帮助下,彭紫荆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
黄国辉时任历史学院副教授,主攻方向为出土文献与先秦史研究。作为彭紫荆和其他几位大一新生的导师,他利用定期的读书会锻炼学生的学术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
每次读书会前一个月,黄老师会公布当月重点书目,并要求学生撰写书评。读书会当天,每个参与者的手上持有其他人的书评汇编,报告人结合PPT向听众展示读书成果。在报告之后还有评议环节,报告人接受听众的批评和提问。
“你们要懂得‘用功’二字的含义。”回想起黄老师在读书会上的种种教诲,这句话在彭紫荆心中留下的烙印最深。可是什么才称得上“用功”呢?彭紫荆心里也不清楚:“当时也不知道写这些书评有什么用,只是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罢了。”
大一快结束时,历史学院组织举办“白寿彝史学论著奖-本科生奖”科研竞赛,黄老师鼓励她参加。在选题的过程中,彭紫荆才发现写书评的功夫恰好是学术的门径。一年的书评训练已经让她掌握了较为规范的学术语言,她也尝试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衡量不同研究的价值——沉淀一年后,迷茫的彭紫荆终于从学术训练中找到了出口。
当问及大一暑假时撰写“白寿彝史学论著奖”参赛论文的经历,彭紫荆充满了感慨。她记得当时的选题是“北大简《赵正书》人物形象研究”,为了熟悉这篇新出文献,她专门临写了三四遍简文,没想到临写的过程让她对简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开始更多涉猎先秦秦汉史的学习。她也记得那篇现在看来稍显稚嫩的成果获得了论文竞赛的三等奖,当年获奖的大一新生只有四位。
“其实这些对我的影响倒不是最大的,”讲到这里,彭紫荆沉吟了一下,“最重要的是,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十分享受沉浸其中的状态。”也正是自从那时起,她逐渐有了黄老师所说的“用功”的感觉。
如今,彭紫荆已经推免至本院先秦史专业。回首大一时在学术上的初窥门径,一切都像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未知中的闯荡
大二时,社团给了彭紫荆另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她分别承担了历史学院团委和春秋人文报社的宣传工作。
当时这两个社团的内容建设都还刚刚起步,建设起一支新媒体宣传队伍殊为不易。身担重任的彭紫荆仿佛回到了大一时的迷茫状态中。刚上任那段时间,她一遍遍问朋友们:“这些工作我能做得怎么样呢?我到底能不能做好呢?”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开始进入了没日没夜的工作状态。白天学习、晚上做社团工作成为了常态。“我大概在大二最胖,生活作息也最不规律。”彭紫荆在受访时如是说。
彭紫荆总是自嘲:“没有脑洞那就用勤奋来弥补。”因此和大一一样,她落实了所有工作,也推进着所有待开拓的领域。舍友赵昕昕回忆说:“她在电脑屏幕前为社团、学院、学校的工作肝了一夜又一夜……”了解彭紫荆的人都知道,只要工作不做完,她是绝不会睡觉的。
大二时担任“陈垣杯”录影工作时的照片
忙忙碌碌中,她逐渐摸到了团学宣传工作的突破口。能不能想办法改变团委在同学们心中的刻板印象?能不能在推广活动的时候使用更加多样的手段?彭紫荆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慢慢尝试创新宣传方式。
“陈垣杯”大学生历史知识竞赛是历史学院团委的品牌活动,彭紫荆在做这个活动的宣传推广时,加入了不少自己的“私货”。她试着用活泼俏皮的语言来介绍这个原本看起来“高大上”的活动,这让“陈垣杯”一下子变得“接地气”了不少。“外星人PK为何惊现陈垣杯现场?小黄人寻找祖先之路如何捣乱?”这些“爆款”文案出现在了赛前的推送中,这条推送最终收获了意想不到的高点击量。
“陈垣杯”激活了彭紫荆做学生工作的热情。而此时,“肝”出来的成果也都最终落地。春秋人文报新媒体运营中心的规章制度开始确立,推文阅读量也屡创新高。
用心行路
旁人很少听到彭紫荆提起她家里的困难。但其实,她私下里参加了多份勤工助学,自大一以来便从没要过家里的一分钱。
在彭紫荆小学临毕业前,父亲被查出患有尿毒症,至今已有十年。就在上个学期,她突然得知爷爷被确诊为膀胱癌,原本想要回家看看,但面对昂贵的路费,她也只好作罢。在同学面前,彭紫荆永远是一副抿着嘴努力的样子,殊不知这些心事,她一直没说出口。
彭紫荆在“自强之星”评选现场
彭紫荆在“自强之星”评选讲稿里这样写道:“我来到了北师大,希望为自己、为家人找到立命安身的稻草。”这句话恰似她大学四年“寻找自我”的注脚。她的同龄人或许还可以多享受几年父母的庇佑,但她却不得不尽快觅得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在彭紫荆看来,大学期间必须要锻炼多方面的能力,这不仅是为了更好的自己,同时还因为她背负着家庭的希望。
彭紫荆担任“地球上的红飘带”——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讲解员以及作为队长偕团委委员前往南京调研
彭紫荆只是一个普通人。在面临重压时,难免会不知所措。如今的她,正面临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变。她坦言:“突然就有点像是回到了大一时那种感觉,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或许她的本科新生导师黄国辉会提供答案:“(彭紫荆)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能做到‘用心’,这是很不容易的。幸运女神常常是眷顾有‘心’之人的。”
的确,彭紫荆并非是那种所谓“勇猛精进”的典型,但每一份努力总能为她开辟一条道路。她对待每一桩事情都很用心,路也因此越走越清晰,越走越踏实。
彭紫荆还要在寻觅自己的道路上走很远很远。可以预见,未来还会有很多艰难险阻,也可能有短暂的迷茫。但纵使一下子找不到方向,她也会一步步用心走下去。
师生评价:
通过四年的接触,个人感觉,彭紫荆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她都能做到“用心”,这是很不容易的。每次从她提交的论文上,我都能感受到她端正的态度和用心的努力。希望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能一如既往地保持住这份“用心”,幸运女神常常是眷顾有“心”之人的。
——黄国辉(历史学院副教授、彭紫荆新生导师)
难以想象这么瘦小柔弱的肩膀能扛起那么多责任,难以想象学习工作生活,她样样都那么精彩,那么能量满满!
——胡小溪(历史学院团委书记、彭紫荆学生工作指导老师)
我的舍友彭紫荆做人极其随和,做事极其认真。拿几件小事来说,宿舍七个人中只有她来自南方,夏天开空调,南方朋友们喜欢把温度调到很低,但北方人受不了,所以我们宿舍一般都开到27或28度。唯一的南方人彭紫荆热到不行,从跳蚤市场买个小电风扇每晚偷偷放在床上吹,想也不咋管用,她却从不说什么,只是默默尊重其他人的习惯。
彭紫荆学习、科研、工作都很努力,也取得了应有的好成绩,这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除了这些常规操作以外,她特别、特别乐于助人,对我的帮助更是尤其大。大三上学期《世界近代史》课程期末考试的前一晚,我摔坏了电脑,几乎丢失了所有复习资料,她二话不说发来精心整理的全套笔记和资料;我在科研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参加院里的论文竞赛,从选题、给导师发邮件、查资料、撰写文章到修改格式,每一步都离不开她的帮助;彭彭在工作中熟练掌握了office软件使用、微信推送制作和PS等技能,这些伴随她在电脑屏幕前为社团、学院、学校的工作肝过一夜又一夜,也使得我们宿舍中无论谁遇到了技术问题都会首先求助她,并得到倾力相助和完美解决。
作为同学、舍友和朋友,我们相处已近四年,尽管她的娃娃头、娃娃脸还是大一初见时的小学生模样,但是她已经成为了更加优秀的彭紫荆,愿她越来越好,一切都好。
——赵昕昕(历史学院2015级本科生、彭紫荆舍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