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务发布 发表于 2020-4-6 19:48:30

观车·论势||车内用材或因新冠病毒而变|中国汽车报




3月24日下午,北京市的第60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传出一条消息,40多岁的刘某23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其原因疑似是走楼梯所致。这着实让笔者惊诧不已。

根据发布会上的信息,刘某楼下的邻居李某3月5日由英国抵京,居家隔离观察,9日发病,12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刘某很可能是接触了李某3月11日之前所污染的楼梯间而致病。这意味着刘某虽不曾与李某打过照面,却遭到了李某散发到楼梯间的新冠病毒小飞沫或者气溶胶的袭击。其中,气溶胶的可能性较大。包含着病毒的气溶胶,直径小于10微米,肉眼看不见,能在空气中悬浮半小时以上,还可以粘在物体表面。刘某有可能吸入了气溶胶,也有可能触摸了楼梯间里的物件被间接传染。

那么,落在物件上的气溶胶还有多大的传染力呢?最近,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有人做了一项试验,发现新冠病毒气溶胶在不同材料表面的存活时间并不相同:在包装箱所用的硬纸板上,能够存活24小时;在铜质材料表面,能够存活4小时;在不锈钢表面,能够存活2天;在塑料表面,超过3天。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应该说是严肃的科学研究,有较高的采信度。文章提到,铜天然具有抗击微生物的特性,铜离子与空气中的水份发生化学反应后能够产生一种自由基,破坏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核酸。也就是说,铜质材料具有主动的杀毒作用,而硬纸板、塑料、不锈钢等则不具备主动杀毒功能。硬纸板质地疏松,其纤维能够吸收水份,导致病毒外壳干涸,病毒因而不能久存。不锈钢和塑料表面坚硬光滑,没有孔隙,病毒不易失去水份,因而维持结构稳定性和活性的时间会更久。研究还发现,新冠病毒在含纤维的多孔材质中不易存活。

这项研究还对比了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在不同阶段的传染力差异。发病早期,新冠肺炎患者上呼吸道里的病毒更多,许多无症状患者体内的病毒数量与已有症状的患者相似;而SARS患者呼吸道中的病毒数量直到症状出现后大约第10天时才达到峰值。可见,新冠病毒更为狡猾。

新冠肺炎病毒还会变异迭代。在此之前,这一狡猾之处已广为人知。当然,56℃以上的高温处理30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医用酒精等消杀液体等防护措施也广为人知。上述研究还发现,封闭环境下,气溶胶里的活病毒数量下降得很慢。

看到这一信息,笔者觉得对汽车企业应该具有较大的价值。很多人可能会说,当下疫情吃紧时期,车企跨界做做口罩、防护服和呼吸机就可以了,搞个短平快。一两年之后,疫苗和特效药一出来,这场“世界大战”也就打完了,车企搞杀毒,跨界这么远,没这个必要吧?笔者觉得这样看问题有点短视。

现在,无人知道这场“世界大战”何时才能结束,更没有人敢断言以后不会再有新的病毒肆虐全球。因此,需认识到这场“战役”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此外,还应该把2003年的SARS与现在的新冠肺炎疫情联系起来看问题,抗击新型病毒恐怕是一项长期任务和需求。车企应当从这场灾难中寻找到新的商机,正所谓危中有机。前些日子,个别自主品牌车企主动出击,推出具有N95口罩过滤能力的空调系统,并决心与其他行业联合攻关,打造世界领先的车内空气健康性能,这无疑是值得赞赏和肯定的。从现实情况来看,不说别的行业,单说家用空调行业抓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机遇重塑新优势的闯劲要比汽车行业大得多。有时候,汽车行业的惰性还很大。

还应该认识到,汽车本身的进化史就是不断满足时代需求、从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主动安全方面,从喇叭、大灯到ABS,再到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等;在被动安全方面,从安全带到吸能车身,再到安全气帘等;在排放控制方面,从三元催化器到电控喷射和气门电子控制,再到新能源车。即便是空调系统,也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加热室内空气和冷却室内空气,有的已经具有过滤颗粒物、分解花粉和臭味以及保湿抑菌的功能。眼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市场对汽车这一移动的房屋、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居室提出了非常迫切的杀毒需求,进取心强的车企岂能无动于衷?

笔者之所以在文章前面不厌其烦地介绍那项研究成果,就是为了给研发车内空气健康技术的车企提个醒:在阻隔、快速消杀两个技术方向上下大力气的时候,不要让车内材料革新成为盲区。也许,车内用材已经开始在暗中酝酿着一场革命。同时,笔者也想提醒广大消费者,现在也许是该对铜和纤维更有好感的时候了,是该放弃偏爱镀铬亮条、大屏幕和其他病毒存活时间较长材料的时候了。

文:秦淑文 编辑:李卿 版式:刘晓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观车·论势||车内用材或因新冠病毒而变|中国汽车报